供应链

供应链协同,为何这么难?

供应链协同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绩效管理的问题。

这点,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

说实话,如果没有绩效,大家还可以愉快地在一起工作。但有了绩效就不一样了,大家都要为了各自的绩效目标而努力。

现在的公司都注重绩效考核,绩效本质上也是为了激励。通过绩效考核,让员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进,为了让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但很多时候,绩效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或者起的作用很小,同时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对于做不做绩效,老板也很纠结。

不做绩效吧,老板担心员工偷懒;做了绩效,发现团队与团队之间会有很多扯皮,员工也会为了追求个人绩效而弄的身心疲惫。

这里面主要有两个问题。

绩效制定是否科学?

很多公司开始做绩效的时候,还没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先做起来再说。

制定绩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绩效指标的目的,就是要能够准确体现出你的工作成果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样的贡献。

有很多采购经理对于怎么确定考核指标,感到很苦恼,确实如此。

比如说,我给公司带来了多少降本,供应商的交付率、质量合格率提升了多少,这些都可以是采购的绩效指标。但谁来确定、怎么确定这些指标的衡量方法以及如何设置每个指标的权重?

拿交付来说,有的公司对于什么是准时交付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做出了不合理的定义:

比如,有的公司严格按照合同或者订单上的日期,交付时间精确到天甚至小时,而实际的交付时间,相差一两天很正常。

特别是进口物料,涉及到海运、报关、清关、节假日等等原因,不太可能做到一天都不差,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情况对生产和销售并没有带来太大影响,甚至可以说一点影响都没有,但按公司的标准来统计,准时交付率就是不高的。

还有些公司学习了丰田的精益生产,领导觉得非常好,就要求照葫芦画瓢。

因为有些领导没有深入基层,或者缺乏基层工作的经验,就开始推崇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对所有的物料都要求JIT交付,结果搞的成本和工作量反而增加了,大家怨声载道。

另外,即便供应商没有准时交付,就一定有影响吗?

不一定,还存在这两种情况:

第一、 由于客户本身的计划延迟了,晚交付没有影响,甚至我们主动要求供应商延迟交付。

第二、 虽然晚交付了,但由于自身计划做的比较并不精准,或者是库存还有很多,并没有影响生产和交付。

这样的情况可能就需要考虑柔性交付,或者通过VMI来控制库存,否则死板的统计交付并不合理,也不科学。

绩效指标如果制定地不科学,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绩效指标非常好看,但是没给公司带来什么收益;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绩效指标看起来比较差,但好像也没给公司造成什么损失。

但不管怎么样,由于每个人都知道,绩效是跟自己的收入和未来上升的机会有关。于是大家都会想办法尽量把绩效做的好看。所以,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越走越偏。

绩效之间是否有冲突?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绩效,有时候是冲突的。

就拿质量来说:

比如,有的公司质量部门有些奇葩的要求,每个月或者每周对来料检验必须要开出一定数量的不良品报告单,如果没完成,说明没完成指标。

你看,质量部把这个作为绩效,这就是与采购互相冲突的,因为供应商来料的质量合格率通常是采购的绩效。所以,关于来料的合格率问题,质量部的绩效一高,采购部的绩效就低。同样,采购部绩效高了,质量部绩效就会低。

还有一个就是质量部往往也有一些自由裁量权,哪些物料是可以让步接收的,往往也是质量来判定,一般是生产需求急,就让步接收,需求不急,就退货。

成品物料也会有类似的情况,生产部总是希望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100%合格,但是质量检验,又要严格控制合格率。

不合格的多了,生产的绩效低,但质量的绩效可能会高。

设备利用率、订单完成率,这些一般也是生产的指标,但不同的订单加工的难度不同,生产的人当然希望多做加工难度低的那些订单,喜欢先做连续生产的大批量订单,可以少换线,这样产出就高;但销售的情况可能是,要做那些利润高、付款好的,或者需求急的订单,这些就可能是加工难度高的、批量小的订单,或者紧急插进来的订单。

这样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指标又会产生矛盾。

所以,绩效之间互相冲突,搞得大家狗咬狗,都不痛快。

供应链怎么能协同呢?

如果要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效率,最重要的是要平衡不同部门之间的绩效目标,并找到大家共同的绩效目标。

446人阅读

相关文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