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托盘的本质与单元化物流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将托盘列为低值易耗品,视为包材,归为流动资产;也有不少企业将托盘归为固定资产管理。

这背后的逻辑确实各有其道理。如果托盘作为货品的附属包装物用于一次性发货,甚至可以将托盘价值含在货品报价里面得以变现,则确实是流动资产;如果托盘是作为物流设备,循环服务企业生产、仓储等相关物流活动,能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或现金流,则是固定资产。

从包材的角度来看托盘,它跟其他包装的功能是一样的:改善产品形象,刺激销售;保障商品安全;提高产品物流作业效率;分割或计量商品;

而这些功能的本质,实际体现的是几个属性:装卸搬运单元,匹配人力或者机械作业;储存单元,保障产品良好存放,并便于下次移动;信息单元,传递及承载产品和价值信息,用于差异化被机器或者肉眼识别;计量单元,集合微观单元成集装化整体。

所以,从本质属性来看,从商品产生、商品有包装开始,单元化物流就已经产生。比如我们古代军队用麻袋装运粮草、农民用箩筐装着谷子交地租、武大郎挑着担子用袋子包着烧饼穿街走巷。而物流托盘和集装箱的出现,只是单元化物流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适应机械化作业,满足大工业生产及大流通需求。

由于包装作为附属物无法直接从终端消费者手上获得价值,所以其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成本越低越好;如:快递袋做的越来越薄、一次性餐盒不断谋求轻量化。

包装的广泛使用,一方面,降低了物流成本,扩大了商品销售的经济半径,进而促进经济商品的繁荣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其脱离商品本身并无多少价值,实际上都是费用,所以也造成了资源及环境的巨大压力;如何降低包装成本,让包装更与自然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始终是摆在包装行业的一个的难题。

近年,循环包装概念的提出,正式为解决这一难题而诞生。但循环包装是一种逆向思维,往往需要通过增加生产投入和成本来延长包装物的使用寿命和次数,而运营可循环包装,始终受到经济模型的压制,不得不考虑诸如折旧、回收及运营成本及替代价值等因素。

托盘,从作为低值易耗品的一次性包材,到可循环使用的固定资产,虽然其本质没有改变,但随着体现在会计表科目上的变化,实际上在管理思路已经发生改变。

作为固定资产的托盘,已经不是越便宜越好,也不再纠结一次采购费用的支出,而更多在意长期使用成本的支出。

托盘选型体现在财务模型上,始终是追求性价比。托盘的年化使用成本=(采购成本-残值收益+管理成本)/使用年限,至于是木托盘、还是塑料托盘、或者金属托盘、纸托盘以及新材料托盘,除非有功能性障碍,否则最终还是落到性价比上面。

由此可见,只考虑选择采购价格最低的托盘已经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这让多元化的托盘具有存在价值。在现金流支付能力与年化使用成本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企业托盘购买的核心决策要素,也刺激各托盘企业基于用户的使用场景研发生产差异化的托盘成为可能。

与小型单元化包装不同的是,以集装箱及托盘为基础的单元化包装,更多的是匹配其他设备的机械化或自动化作业,如叉车、港机、车辆、货架、流水线以及其他辅助作业设备。机械往往缺乏足够柔性,自动化更需要以标准化为前提。所以单元化物流带来的效率和规模经济优势始终受到标准化的制约,而带托运输大规模运作,又因为其链条属性及强粘性,又能倒逼整链条的物流标准化,所以国家商务部推动物流标准化,采用了四步走战略,环环相扣:第一步、奖励生产及使用标准托盘;第二步、奖励建立标准托盘池,租赁标准托盘;第三步、补贴以整条供应链为基础奖励以带托运输为基础的物流标准化改造;第四步、补贴以整链带托运输基础,打通供应链信息流,实现上下游协同共享,减少牛鞭效应,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因而集装箱和托盘的标准化,是推动单元化物流大发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社会化大流通的核心基础。

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各国都非常重视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为何我国商务部连续多年拨备专项预算资金鼓励以托盘为核心的物流标准化及托盘循环共用;为何许多优秀的大企业,都纷纷将托盘标准化及带托运输作为重塑供应链价值,实现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

3363人阅读

相关文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