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物流纸箱要“革命”万亿市场的召唤

去年中国快递业总单件突破830亿件,830亿件什么概念?约等于我国每人每个月都要买5件以上的快递,才能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电商与物流体系。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实际上快递包装每一年都在“瘦身”。尤其最严限塑令出台后,用什么样的包装成为了困扰所有商家的难题。而一次性包装物中除去塑料,纸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2019年,纸包装总产值就突破了2897.17亿元。

小小的纸箱背后竟然有一个万亿市场,而从整个物流包装占比来看,个人消费的快递包装只占一次性包装行业的小部分。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多的一次性物流包装物,比如钢材、纸浆、木材、塑料等材料,总计大约3000余万吨。

由耗材数量可以推测,工业供应链中的物流包装也早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在这一领域繁荣的侧面,则是沉重的环保负担。

工业一次性物流包装每年产生带有污染物的废弃物约为1600万吨,占城市所有废弃物体积的25%、重量的15%,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工业供应链过程中的包装浪费量是个人消费端成品包装浪费量的5倍以上。

今年3月,在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前,包括电力、环保、清洁能源在内的相关行业进行了一轮暴涨。但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制造及物流领域同样是降低碳排放的“重点区域”,而“绿色物流”、“可循环包装”等概念必然会倒逼整个行业进行变革。

今年4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就表示, “基本的共识是,今后30年左右的时间,(碳中和)投资机遇恐怕是在100万亿到30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

一个万亿市场向创业者们敞开了怀抱,谁能杀出这片蓝海?

碳中和的危机与机遇

2021年的博鳌论坛上,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与“碳中和”有关的绿色发展议题。

一提到“碳中和”、“碳达峰”这些概念,不少人难免感觉陌生。2020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消减,“碳中和”则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除了中国,美国也承诺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让美国实现碳中和,并为此投入2万亿美元。德国则表示到2038年,德国不再拥有火电,到2050年,德国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

表面上看起来,制造大国们都纷纷表达了对降低碳排放的决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亚洲是碳减排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国、印度和日本三个国家占比最高。

2019年,我国全年的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30%,远超我国GDP在全球经济当中的占比。

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常健认为中国面临的碳中和转型时间短,压力大。而博鳌论坛上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报告也指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和数字鸿沟是制约当前亚洲经济可持续复苏的重要瓶颈。

中国作为一个尚未摆脱对煤电依赖的国家,制定2030年达到碳达峰的目标,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的诚意,但另一方面,也迫使在碳排放中占比最大的行业如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需要在10年内进行节能减排的整体变革。

根据国内碳排放管理平台“碳阻迹”发布《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研究报告》。

据碳阻迹测算,电商企业2019年的碳排放总量为5326万吨,是当年第三产业总排放的2.5%,相当于100亿棵树一年吸收的碳排放量,其中物流是排放量最高的环节,高达1554万吨,是总量的29%;但从碳排放量的总体占比而言,第三产业的压力远不及工业制造业。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占比超过60%

可以说,工业能否率先碳达峰是2030年达峰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关注工业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绿色供应链和碳核算模型,降低其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场由可循环物流包装公司发起的“箱子”革命借此机会也登上舞台。

“箱子革命”

20世纪40年代,“集装箱运输之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现通过集装箱大规模批量的组织运输商船货物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运输成本后,立即开始大规模推广集装箱。但由于传统运输模式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码头搬运工人们就率先反对集装箱的使用,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集装箱都未能得到大规模应用。

直到二战爆发,美国政府需要大规模运送军用物资,麦克莱恩的集装箱事业才迎来爆发。随后围绕集装箱,包括港口、货船、起重机、卡车等整个产业都发生了改变。

“集装箱革命”过去了不到一百年,如今接力棒交给了“可循环包装箱”。

可循环包装(Returnable Packaging)在工业、商业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泛,但在国内相对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只能借用维基百科的解释来定义“可循环使用的包装”由耐用材料制成,专为多次行程和延长使用寿命而设计。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或容器“设计为可循环使用而不会损害其保护功能”。

通常,一个1米立方左右的卡板箱,一次可以节省3530cm长宽高的小纸箱,假设一个卡板箱的使用寿命是10年,那么采用卡板箱至少可以节省4吨重的纸箱。

可循环包装如此节能,为什么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经过长期的研究,将可循环包装产业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2000年至2010年这一阶段,大部分企业重心放在了研究可循环包装的牢固度、耐用性,但这一阶段由于使用成本高昂,可循环包装并不能做到循环使用。

2010年至2020年,不少企业开始采用可循环物流手段,国内6000多家可循环物流包装企业也大多崛起于这一阶段,但是由于大部分公司主要以产品销售为主,规模在亿元以下,长期陷于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技术结构单一、人才队伍老化的困局之中。共享经济的概念兴起后,也有公司开始尝试可循环包装的租赁,但是由于缺少数字化管控包装物的技术能力,常常出现高丢失率、低周转率、低利用率的问题。

尽管可循环包装更为绿色节能,但其制作成本高昂、运输网点配套设施不完善、运输回收管控困难等原因都阻碍了这一行业的爆发。

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包装,归根结底是一门“成本”生意。之所以行业仍旧采用一次性包装物,甚至采用低质量纸质或者塑料,都是因为这种方案更加廉价、快捷、有利于交通运输和拆装。可循环包装想要取代纵横全球超过百年的“纸箱”,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纸质包装价格暴涨,以及举国追求“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观局势,使得可循环包装迎来了自己的“天时”,而国内近两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智能等新技术的爆发则给受困多时的可循环包装行业带来了“地利”。

521人阅读

相关文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