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降半旗、鸣汽笛!可知清明节的来历?

【塑托邦】2020年的清明节,是个更加令人黯然神伤的日子。受疫情余波影响,很多人还是无法远足踏青、祭奠,但在这样的日子里,驻足凝神,向去世的烈士与同胞表达一份敬意与哀悼,或能平息一些内心的哀伤。

下半旗致哀,是对逝者表达哀悼与追思的一种仪式,这个仪式是郑重的、严肃的、深沉的。风中飘荡的半旗旗角,栓系着人们的目光,也栓系着人民的情感。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当笛声与警报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响起,被泪水洗刷过的脸庞,或会多一些安慰与宁静,逝者的灵魂需要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而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把日子过下去。

“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而我们选择记住。而这个清明节,因为下降的半旗和哀鸣的笛声,会被写进记忆与历史,会被永远铭记。

在这里,我们想追溯一下清明节的来历。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介子推剧照】

去过山西介休市绵山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清明节的来历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有莫大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以史为据,尽量还原当时的故事场景。

话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晋文公)为逃避晋惠公(重耳弟)的迫害带领一帮生死之交流亡国外,在这份流亡名单中,分别有重耳的舅舅狐偃,重耳的老师赵衰,重耳的表哥狐射姑,重耳的哥们儿先轸、魏犨、胥臣、栾枝等。之所以要写得这么详细,是因为这些人都不是常人,牛的一批,一直跟随重耳从流亡到登上晋国国君之位,感兴趣的可以一一百度他们的名字了解下。不得不佩服重耳的人格魅力,穷困潦倒,身无分文,还有这么多好搭档生死相随,这样的阵容,何愁大业不成?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牛人外,重耳还有几十个好兄弟,其中有一个就是介子推,他们都是晋国著名的青年才俊。

这一天,一群人流亡经过卫国五鹿(今河北大名),实在饿得不行了。前面,一个老农民正在地里干活,这帮公子哥儿像是看见了救星,重耳下车,走上前去,也不顾什么面子了,赤裸裸的乞讨:“大爷有吃的没有”?为什么让重耳亲自去乞讨?因为一旦有吃的其他人都给了重耳,一路上重耳也是坐车,精神状态稍微好一些。

农民伯伯听了一愣,啥情况?心说以为你是问路的,谁知你是要饭的,怎么你这样的公子哥儿也要饭?我还不够吃呢,给了你我吃什么?要饭没有,要命有一条。总之,那一刻,农民伯伯想了很多。农民伯伯没有说话,他弯下腰去,从地上捡起一块土疙瘩,递给了重耳。

重耳接过土块,也愣了一下,心说我跟你要饭,你给我个土疙瘩,这是几个意思?你这不耍我吗?你可以说你没有,我也不会强要。可是你又不说没有,又给我土疙瘩,让人浮想联翩的想起疙瘩汤来,这不诚心馋我吗?这一刻,重耳也想了很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重耳举起土疙瘩,正要向农民伯伯脸上砸去,重耳的舅舅狐偃跟上来了,“公子啊,土是什么?土地啊。老百姓献土表示什么?拥戴啊。上天要成事必定先有某种征兆,再过十二年,我们一定会获得这片土地。”

狐偃这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古往,后知未来(20年后,这个地方真的被重耳占领,甚至整个卫国都属于半亡国状态)。重耳大喜,竟“扑通”一声跪下去了。大伙一看,还以为公子饿晕了?重耳双手捧着那块土疙瘩,给农民伯伯磕了一个头。也不知是饿晕了眼花还是真的相信狐偃的话,总之,在他的眼里,眼前这个农民伯伯就是上天安排的信使。磕完头站起来,重耳又向农民伯伯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捧着那块土疙瘩,二话不说,转头就走,内力十分充沛,大步流星气宇轩昂,一直上了马车。

这个时候,重耳的御者(司机)就是介子推,一鞭下去,两匹马儿开走。什么是精神鸦片?狐偃那番话就是精神鸦片,说得重耳血脉贲张,精神百倍。一帮兄弟们远远看着,大为纳闷。他们想不通啊,为什么重耳突然来了劲,没看见他吃什么啊!难道,难道这个农民伯伯是个神人?

一时间,一帮兄弟们都给农民伯伯跪了起开,然后按着重耳的程序,磕头鞠躬走路。别说,现在大家都感觉浑身有劲了,都感觉有奔头了。狐偃走在最后,一边走一边苦笑:这帮兔崽子,就要这样忽悠他们才行。农民伯伯看得发呆,这还没过年呢,就算过年,也没有这么多人给磕头啊。

此段故事见诸正史,《国语》中记载最为详细:“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拜稽首,受而载之。”

靠着精神力量,晋国人又走了一程。可是精神这东西是不能持续太久的,饿得发昏的时候,大家再次走不动了。

重耳叹了一口气,又回头看看那两匹马。没办法,杀马是不行的,还不知道前面的路有多远呢。这流亡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都不知道肉是什么味道了?”重耳冷不丁的冒了一句。说者无意,听着有心。一旁的御者介子推没有说话,默默的走开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重耳此时已饿得有点犯晕,看见介子推手中捧着热气腾腾的罐子,心想,终于有吃的了,野菜也好啊,接过罐子,重耳大吃了一惊,罐子里不仅有野菜,还有一块不算太大的肉。

“兄弟,哪里弄来的肉?”重耳诧异的问介子推。

“公子先吃,甭管哪来的,看味道怎么样。”介子推没有回答。

重耳是真的饿昏了,也懒得问了,一口把肉放进嘴里,尽管差点油盐,但很久未沾荤,吃起来那个香啊。吃完才想起其他兄弟们来,忙问介子推,还有没有,给其他兄弟们也弄点。

“没有了。”介子推说。

“没有了?那这块哪里来的?”重耳感到奇怪,这分明是一块鲜肉啊,不可能是树上长的吧,是猪是羊是狗,总有个来源吧?

“我看公子说很久没尝到肉味了,从我大腿上割了一块下来给你尝尝。”介子推说。

重耳大吃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再去看介子推的大腿,果然血红一片。

“哇…”重耳吐了,连野菜带肉吐了一地。

“哇哇哇哇…”其他兄弟们见状也都吐了。

现在好了,“饥饿”变“饿心”了。那个场景,谁还有食欲?

一行人继续向东走,重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介子推。虽然大家都呕了,但是介子推的精神让所有人感动。

这个故事就是“割股啖君”,正史没有记载,属民间传说。有人说,介子推是割肉不是割股,其实,割肉也好割股也好,都是一样。如今,股市里被套股民割肉割股,何其相似。

五鹿献土,割股啖君的故事告一段落,后面的情节要快进了。

离开卫国以后,重耳在齐避难,这个时候(前644年),天下虽然还是齐桓公当霸主的时代,但齐桓公已是风烛残年,管仲、隰朋、鲍叔牙等辅助大臣先后去世。齐桓公给重耳的待遇不错,给房给车给女人(齐姜)还给钱花。等到齐桓公重病去世(前643年),齐桓公的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大乱,政局不稳,国力日落,诸侯纷纷叛离。生怕卷入政治斗争的重耳也在这个时候(前637年)率众离开了齐国。

离开齐国后,重耳率众先后又流亡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其中在卫、曹、郑三个国家都不被待见,甚至被侮辱,整个重耳团队无一人离去,真的不得不再次佩服重耳的人格魅力。19年过去了,还带着一群人到处流亡,从这方面看,这个领导又是失败至极。

终于,前636年,在秦国秦穆公的支持下,在晋国栾枝,郤溱、士会、舟之侨等内应的帮助下,在师傅赵衰、舅舅狐偃、哥们儿胥臣、先轸等人的辅佐下重耳正式成为国君,就是晋文公。

接下来,开始开犒赏大会了,按功劳大小,该封地的封地,该升官的升官,该发奖金的发奖金,没有功劳,发放纪念品也行。每个人都很感动,每个人都很感慨,干哥们要跟对人。

【重耳剧照】

另外,重耳这人格魅力大,女人自然也不少。史书上重耳的异相记载的是“骈胁重瞳”。所谓重瞳,就是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的意思。在上古神话里,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至于重耳的“骈胁”是指他的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按道理来讲这应当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肋骨如果完全连在一起的话,也许是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生活行动的。所以我们把它理解为肌肉发达。

【齐姜剧照】

一句话总结就是目光深深,肌肉发达,人还重情重义。重耳把当初流亡时在晋国蒲城的老婆逼姞、北翟的老婆季隗、齐国的老婆齐姜、秦国的老婆辰赢以及随嫁的其他四个秦国老婆统统接到身边,竟然都相处得很融洽。

功臣、女人看似都处理得仅仅有条了,晋文公偏偏把当初“割股啖君”的介子推给漏掉了。介子推为什么会被漏掉呢?在晋文公的兄弟们当中,介子推初始地位大致在魏犨之下,虽然能力进入常委不大可能,但委员的资格还是有的。由于没有明显的特长,因此在流亡过程中始终没有表现机会。性格方面呢?想一想,动不动就提刀割自己的人,是什么性格,那是绝对的孤傲,孤傲的人一把吧自尊心强,不合群。

回到晋国之后,别的人都紧跟晋文公,竭力表现自己。可是,介子推回到家中,陪伴七十多岁的老娘,视功名利禄为浮云。介子推本人不在意这些,可邻居有意见了,一个叫解张的邻居替介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才拍脑袋想起来,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这年头,能把自己肉割来给你吃的有几个?

当时晋文公就派人去请介子推,要单独颁奖。因为是漏了,晋文公感到惭愧,所以准备提一级,按照先轸等人的档次进行封赏。

介子推对封赏没兴趣。来使请不动介子推,只得回去了。回去一报告,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有意见了,打算亲自去请吧,当面道歉。可是,晋文公第二天去的时候,介子推已经离家出走了。不仅自己走了,连老娘都带走了。走之前留言,说是永远离开,找个干净地方,自食其力。

晋文公急了,心说我是错了,可是你也不能不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啊。怎么办?晋文公就这么个人,觉得对不起你,就一定要报答你。

于是,晋文公亲自带领人马去追介子推,抓也要抓回来领赏。一直追到绵山,听人说介子推带着老娘上山了。晋文公亲自在山下喊话,请介子推下山。可是,介子推说什么也不肯。

怎么办?这时候有人出了个主意,说是我们烧山吧,我们一烧,他们就得出来。这么馊的主意是谁出的?不知道,总之是个小人。

晋文公没办法了,甭管什么主意,试试吧。一把火下去就把山给烧了,足足烧了三天三夜,也不知道是介子推打死不肯下来,还是大火太大想下来也下不来,总之,介子推就是没下来。

山烧完了,晋文公上山去看,结果看见介子推母子二人抱着大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当时就落泪了,后悔不该听这个馊主意。

人死不能复活,晋文公把介子推母子葬在绵山之下,改绵山为介山。之后,每年的这个时候到此祭祀介子推。而这一天,正好是清明的前一天。

【绵山风景区】

而绵山一带后来设县,就命名为介休,就是介子推丧生的地方。如今,这个地方就是山西省介休县。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

晋文公为了怀念介子推,命令每年火烧绵山的三天全国禁火,这样,这几天就只能吃凉食了,后来就成了“寒食节”,由于晋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寒食节”很快成为全中国的一个节日。

【绵山风景区】

清明原本是节气,寒食才是节日,但是由于寒食节紧接着就是清明,因此到后来两者一块过。扫墓原本也是寒食节的内容,后来二节合一,清明节就成了专门扫墓祭祖的节日了。

古时清明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而清明节之所以要踏青以及进行各种户外活动,是因为在家里也不能做饭,索性出门游玩野餐。寒食节从春秋开始,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来到,扫墓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晋文公命令把介子推母子抱着的那棵树砍下来,制成一双木屐,每当他穿着这双鞋,就会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叹:“足下,悲乎。”

“足下”后来成为古人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介子推,忠心耿耿的性格人士,性格构成了悲剧,但是令人尊重缅怀。晋文公,知错能改而且坚决去改的君主,充满了人性和义气,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那么多英雄追随他呢?怎么能不称霸呢?

可是,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呢?还有谁会在清明寒食吃凉食呢?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2020年4月4日,非同寻常。“清明”和“降半旗”两个不同的概念,却赶在了一起,也许是时代的巧合,让我们更深刻的记住。

清明节:用致哀,从字面理解“致”是送达的意思。“致哀”就是用语言向别人传达自己对某人某事的哀意,传达的对象是确定的。降半旗:用志哀,“志”是铭记、铭刻的意思,“志哀”是以某种方式或活动来哀悼,哀悼对象不确定,比如:4月4四10点,我们志哀的对象有牺牲的白衣天使、武警官兵、在病中去世的患者……他们的名字,有些我们知道,有些不知道,但在这一天,逝者与生者的血肉与情感联系会显得分外紧密。他们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永远无法更改的是,他们是我们的家人、亲人、同胞,铭记他们——不管是以个体还是整体的方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来源:塑托邦,作者:墨音)。

1724人阅读

相关文章

取消